那一年,他隻有18歲。
抗美援朝的一次激戰后,他成了整個連裡唯一的生者,睜開雙眼那一刻,他發現自己的雙手雙腳與左眼已永遠失去。
……
那一天,村裡全部8名黨員齊刷刷舉起了手。
25歲的他成了鄉親們的“帶頭人”,開山劈嶺、治山改水……沒有手的他,用心把百姓的事情一件件做實,沒有腳的他,帶領百姓硬是走出一條脫貧新路。
……
朱彥夫,山東省沂源縣西裡鎮張家泉村原黨支部書記。很多人眼裡他是一個傳奇,但他說:“我這個條件隻能是一個字:拼!為百姓,就是守住陣地!”
上陣
“胡鬧!”一個清冷的早晨,張家泉村推選支書會議上,上級領導劉書記拍案而起,“咱有胳膊有腿的不去干,偏偏要一位特殘功臣去替大伙兒挑這個擔子!不行!絕對不行!”
“俺大叔是人民功臣,要說威信,他最高。這樣的人當支書,俺服氣!”
“他不吃老本還立新功,一門心思地給大伙辦好事。”
……
大家討論著,坐在一旁的朱彥夫早已百感交集。
上世紀50年代的張家泉村,籠罩在一片貧困之中。地處沂蒙山腹地,這個窮鄉僻壤的小山村,干部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山河依舊、貧困依舊,村民們仍連糊口的地瓜干都吃不飽。
飢餓的滋味,朱彥夫尤其能體會。10歲父親去世,他跟在母親背后要飯。14歲參軍,他第一次穿上了鞋子和棉衣……
戰爭是殘酷的磨礪。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上百次戰斗后,朱彥夫遍體鱗傷,斷臂殘肢的他也失去了作為健全人的權利。朱彥夫坦言,他曾想過輕生,但還是那句“共產黨員死都不怕還怕這個”給了他力量。
終於,本可以在榮軍院裡“養”一輩子的朱彥夫,毅然決定回到家鄉,回到那個自己學會走路的地方。
自己吃飯、上假肢、刮胡子、劃火柴……這些看似稀鬆平常的事,對朱彥夫而言,件件都需要千錘百煉,他不斷向正常人“靠攏”著。抱著“能給鄉親們記個工分也行”的念頭,他還拿起一本《學習小字典》,自學文化知識。
學了文化讓朱彥夫深感有文化是多麼重要。於是,總琢磨著能為鄉親們辦點事的他,把全部積蓄拿出來,托老戰友買來了200多冊書,在自家開了一間小圖書館。
剛開始幾天新鮮,前來借書的人絡繹不絕,但沒幾天就門庭冷落了,因為大多數鄉親們都不識字,怎麼讀書?
於是朱彥夫決定——辦夜校,這想法立刻得到了鄉親們的一致支持。
從此以后,無論刮風下雨,無論天寒地凍,朱彥夫每天拄著雙拐,拖著17斤重的假肢,雷打不動出現在距家2裡多外的課堂上。
在這條路上,曾經摔得滿身泥水,曾經倒在雪地裡爬不起來,但他沒有耽誤過一節課,他為鄉親們做了件實事感到了深深的滿足。
鄉親們感受到了,深深敬佩這位朱老師。在2年多的時間裡,100多名學生從夜校走出,成為張家泉村建設時期的中堅力量。
“我看這樣吧,咱們就來個一錘定音,舉手表決吧!”支書推選會議仍在進行,劉書記最終決定。
話音剛落,村裡全部8名黨員齊刷刷舉起了手。
對黨的決定從不皺眉頭一下。朱彥夫站上了這班崗,一站就是整整25載……
沖鋒
山裡的冬天格外冷。那一天更是大雪紛飛、滴水成冰。
村裡所有的壯勞力都集中在了龍王廟旁,大家正在打村裡的第一口井,這是要命的節骨眼兒,為了這口井,全村已經砸進去一半的家當。
出水了!出水了!
剛被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