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9日08:23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
新華社記者高敬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如何讓貧困地區的綠水青山真正變成群眾口袋裡的“金山銀山”?
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主席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指出,我們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新華社記者近日在各地採訪了解到,通過生態扶貧,貧困地區群眾依托當地生態條件,走出一條建設生態文明和脫貧攻堅相互促進的路子,以“綠”生“金”來,脫貧奔小康。
一“退”一“補”,守好綠水青山無價寶
4月的青海湖,從嚴冬的沉寂中蘇醒。42歲的藏族牧民扎公疾跑幾步,一把按住了被風吹跑的垃圾袋。
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