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忠 李泓冰 王偉健 巨雲鵬
2021年10月27日11: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相統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干、埋頭苦干,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
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有利於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實現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強大的合力,促進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
站在中國地圖前東望,長江蜿蜒向洋,捧出一個潤澤的長三角。太湖、巢湖、洪澤湖、千島湖……碧水清流千帆競,改革開放奮楫先。
滬蘇浙皖三省一市,以佔全國4%的國土面積、不到10%的人口,創造了佔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作為我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具有一體化發展的堅實基礎。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
“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2020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就更好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明前進方向、提出具體要求,開啟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的“加速度”。
從區域實踐到國家戰略,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長三角奮楫揚帆啟新程。
破立並舉,探路新發展格局
早上7點多,中國寶武馬鋼股份特鋼公司生產車間已是一片忙碌,軋線上正在趕制一批優質合金棒材,將用於軌道交通、高端汽車制造等領域。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馬鋼,我在車間裡近距離聆聽了殷殷囑托:‘要抓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機遇,加強新材料新技術研發,開發生產更多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回憶起當時情形,馬鋼技術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張建倍感振奮。
居安徽東緣的馬鞍山市,因鋼而設,因鋼而興。2019年9月,作為長三角一體化重大合作項目,馬鋼集團和位於上海的中國寶武集團實施戰略重組,更名為中國寶武馬鋼集團,一躍成為世界級鋼鐵企業。
“一體化布局,給馬鋼帶來強勁活力。”中國寶武馬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丁毅說,馬鋼發揮技術創新的核心驅動作用,不斷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公司制造的高速車輪廣泛應用於我國高鐵車輛,產品銷售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媲美的重型H鋼生產線已經投產。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也為眾多中小企業帶來更多新機遇。
安徽勝華波汽車電器有限公司浙江起步、上海設廠,發展一度受空間所限,定位“長三角企業”后,前景豁然開朗。
勝華波公司入駐位於安徽滁州市的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新合作蘇州工業園區的“復制版”。眼下,其企業總部在浙江,研發在上海,制造在安徽,空間廣闊,訂單大增。“一體化發展戰略下的要素流動,讓我們加快了在長三角布局的步伐。”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張偉興說。
“本來以為公司外遷要跑不少部門、遞很多材料,沒想到幾天就辦好了。”一家金融企業從上海青浦區遷到江蘇蘇州市吳江區,便捷的手續辦理讓公司負責人感到滿意。更方便的是,原有納稅信用級別等資質信息、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等權益信息均得以承繼,到了吳江不用“從頭再來”。
優化企業自由遷移服務機制,是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的一項政策措施,旨在打破行政邊界約束,促進市場要素流動。
2020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有利於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實現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強大的合力,促進高質量發展。
打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瓶頸,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之一。2018年6月,《長三角地區打通省際斷頭路合作框架協議》簽署,首批重點推進17個省際項目。當年10月,首條省際斷頭路——上海青浦盈澱路與江蘇昆山新樂路打通。截至今年6月,7條已建成通車。
推動一體協同,促進要素流動,許多無形的“斷頭路”也在打通。
作為實施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正酣。看得見的是打通的斷頭路、矗立的建筑物、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機制下更加清澈的河湖,摸得著的是一項項含金量十足的區域協同政策機制。
編制首個跨省域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出台降低跨域交易成本的“金融16條”,推進企業經營許可、資質跨域互認……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說,聚焦規劃管理、要素流動、生態保護、公共服務等領域,示范區已經形成一批務實管用的制度性安排。
自立自強,創新路上當先鋒
2017年12月,黨的十九大后首次國內考察,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蘇徐州市,首先考察了徐工集團重型機械有限公司。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公司起重機底盤裝配車間,察看智能生產線,了解智能擰緊系統、數字化裝配工藝及新下線的全地面起重機成品的生產流程和技術要領,觀看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平台操作演示,聽取企業實施制造業服務化和大數據遠程服務的情況匯報,同現場工人親切交流。總書記還饒有興致地登上公司完全自主研發的XCA220型全地面輪式起重機駕駛室,向技術人員詳細詢問技術創新細節和操作流程。
“最難忘的是總書記的囑托: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必須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創新。”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說。
徐工集團不負總書記囑托,持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研發。3年多來,依靠自主創新,徐工在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排名榜上,從第七位上升至第三位。
“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術是求不到、買不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對長三角寄予厚望,幾乎每次到三省一市考察調研,都要看一看創新成果。
2016年4月在安徽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中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表示,總書記對中科大所取得研究成果的肯定,對量子信息科技發展趨勢的關注,令他深受鼓舞。
為了下好量子科技發展先手棋,潘建偉幾乎每周都乘坐高鐵,往返於上海與合肥之間,“量子科技領域,兩地科研能力都強,攜手合作互補”。
已在太空遨游5年多的“墨子號”,背后正是長三角區域的量子通信創新“星”鏈:由潘建偉擔任首席科學家,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率先掌握空海量子通信技術,南京大學的超導量子計算和模擬基礎研究實現突破,安徽支持中科大實現對引力誘導量子退相干模型的衛星檢驗……
“有了這顆‘創新之星’,就有了更多與國外頂尖科學家合作機會,量子科學邊界拓展更廣。”潘建偉說。
上海市政府秘書長馬春雷打了個比方:滬蘇浙皖,伸開去是“五指”,各有所長﹔握起來是“拳頭”,更有力道。自主創新,需要長三角“捏指成拳,為國家辦更多大事”。
在上海浦東的張江科學城,有一處建筑外形酷似鸚鵡螺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同步輻射光源。普通的X光能清晰拍攝人體組織和器官,而“鸚鵡螺”釋放的光,亮度達普通醫用X光的上億倍,可廣泛應用於生命、材料、環境科學等領域研發。
如今,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的用戶中,來自長三角區域的近一半,其中蘇浙皖佔32%,“鸚鵡螺”由此被稱為“長三角公共實驗室”。
長三角地區還搭建起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三省一市3.6萬余台大型儀器、22個大科學裝置實現雲上預約使用,平台訪問量已達135萬人次。
不只是平台共享,更多的協同機制在深入探索。
跨區域創新資源共享、跨區域財政支持的政策標准不一,導致科技資源對接不易。為進一步突破瓶頸、提升效能,今年4月起,長三角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試點工作推開,上海青浦區、江蘇蘇州市吳江區、浙江嘉善縣、安徽馬鞍山市首批參與。依托這一合作機制,試點區域內科技型中小企業可利用財政科技資金向長三角區域內服務機構購買技術研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等專業服務。
蘇州敬天愛人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近年來致力於大氣污染深度治理技術攻關,“僅憑自身技術實力,突破難度較大。”公司執行董事沈中增坦言。按照蘇州市吳江區出台的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試點方案,區內企業向長三角地區科技服務機構購買服務,隻需自付50%費用,其余50%憑“科技創新券”由區財政補貼。“我們與上海一家科研機構簽訂了服務合同,享受到的改革紅利實實在在。”沈中增說。
截至今年6月底,長三角創新券通用通兌平台已入駐服務機構460余家,開放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