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失業保險降費率為企業減少用工成本超900億元
本報記者??邱超奕
2025年07月23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數據來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
記者從7月22日舉行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95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58%。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5.0%,與去年同期持平。
今年以來,穩就業特別是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推出了哪些舉措?如何進一步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優化社保經辦服務有哪些新舉措?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有關司局負責人進行了解答。
向未就業畢業生等提供“五個集中”就業服務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政策研究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崔鵬程介紹了上半年就業政策落實情況:“人社部門多渠道挖潛擴容崗位,金融助企力度加大,一次性擴崗補助、國企一次性增人增資等延續實施,一系列支持政策加快落實落地。上半年,失業保險降費率為企業減少用工成本超900億元,向81.5萬戶次企業發放穩崗資金62億元,支持培訓等促就業支出113億元。”
正值高校畢業生就業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陳勇嘉表示,為更好幫助在找工作的高校畢業生,各地人社部門開展就業服務攻堅行動,集中資源力量,對未就業畢業生、登記失業青年等全力幫扶,重點做好“五個集中”。
集中亮出服務清單,包括政策清單、服務項目清單、服務機構目錄清單、求助途徑清單、招聘渠道清單。各省份普遍面向畢業生發出就業服務公開信,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在全國層面開放了求職登記小程序。
集中開展精准幫扶。人社部門將對登記求職的未就業畢業生建立實名台賬,主動聯系、了解求職意向和服務需求,提供“1131”服務,也就是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介、1次技能培訓或就業見習的機會。
集中推送崗位信息。密集舉辦百日千萬招聘、全國城市聯合招聘、金秋招聘月、國聘行動等系列線上線下招聘活動,為畢業生提供充足的崗位信息。百日千萬招聘活動已經開展招聘8900余場,提供崗位信息458.4萬個。
集中組織培訓見習。實施百萬青年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組織新業態、新職業等專項培訓。推廣求職能力實訓營,提供簡歷撰寫、企業參觀、跟崗鍛煉等活動。
集中開展困難幫扶。聚焦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殘疾等困難畢業生和失業青年開展結對幫扶,優先推薦崗位、優先組織培訓見習、優先提供職業指導。
“三支一扶”計劃,即選派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幫扶鄉村振興等服務,有利於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人力資源流動管理司司長張文淼介紹,今年招募工作已全面啟動,中央財政支持招募3.44萬人,同時各地結合實際適當擴大招募規模。已有30個省份發布了招募公告,總共發布了4.09萬個崗位,預計8月底前全部完成招募工作,9月初全部上崗。今年的“三支一扶”計劃繼續加大對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支持力度,中央財政補助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名額佔所有名額的67%,對脫貧地區、艱苦邊遠地區等也加大了支持力度。今年各地積極加力崗位挖潛,開發了農技推廣、農村醫療服務、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等崗位。
為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創業,人社部門加強扶持,加力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對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創業者給予最高30萬元的政府貼息貸款,對小微企業給予最高400萬元的貸款。對於首次創業的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符合條件的還可以申領一次性創業補貼。此外,在創業場地、培訓、項目指導、資源對接等方面,人社部門也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人社部門將全力以赴,提供不斷線、有溫度的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早就業、就好業。”陳勇嘉說。
高質量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
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可以幫助勞動者提升技能,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國務院就業促進和勞動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近期印發關於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從今年至2027年底,以深入實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為牽引,高質量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副司長王曉君介紹,該意見突出需求導向,聚焦先進制造、數字經濟、低空經濟、交通運輸、農業農村、生活服務等領域,開展分行業、分領域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前期,人社部門已會同有關部門出台了數字人才、家政服務、長期照護等專項培訓文件,加強行業緊缺技能人才培訓供給。該意見突出重點群體,人社部門已會同有關部門出台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相關政策文件,增強培訓的針對性。
王曉君表示,下一步將健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牽頭、各行業主管部門積極參與、省級統籌實施的工作機制,統籌用好各類資金資源,加強培訓資源供給和機構管理,分行業領域實施專項培訓計劃,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做法,並鼓勵各地積極探索適合本地的培訓模式。
近期,人力資源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工作啟動,重點破解制造業企業“招人難”“留人難”問題。張文淼介紹,這項工作旨在促進制造業領域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和高質量充分就業,將在約30個具備條件的城市先行先試。將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聯合制造業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產業組織,建設招聘用工聯合體,滿足企業“季節性”“潮汐式”用工需求﹔將探索建設跨企業培訓中心,促進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提升,滿足制造業轉型升級對技能人才的需要﹔將推動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與制造業企業加強合作,提供高效的就業、社保、勞動關系等公共服務,幫助企業“一站式”解決招人用人需求。
推動社會保險經辦數字化、服務智能化
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0.71億人、2.45億人、3億人。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我國在優化社保經辦服務管理方面有哪些舉措?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副主任劉睦平表示,社會保險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對管理和服務的精准化、便捷化需求很強烈。推動社會保險經辦數字化、服務智能化,是滿足群眾需要的必然選擇。
各地積極探索推動人工智能與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服務工作融合,形成不少好經驗好做法,主要體現在智導、智辦、智審、智控4個方面。
智導指智能引導,提升服務水平。通過大語言模型構建全天候在線智能客服系統,實現政策精准解讀、業務智能引導、問題實時解答。比如湖北打造擬人化服務終端,提供政策查詢、咨詢問答等服務,提高了群眾滿意度。
智辦指智能經辦,提高工作效率。運用大模型、大數據、生物識別等技術,優化重塑業務流程,提高辦事實效。比如,廣東依托“智慧社保機”提供智辦服務,融合47項辦理類、17項查詢類、33項打印類公共服務事項,打造24小時社保服務大廳,方便群眾自助辦理。
智審指智能審核,增強管理效能。“圍繞重點事項和高頻業務,我們引入了‘社保數字員工’代替人工操作,減少大量重復性勞動,破解業務量激增與基層人力不足的矛盾。”劉睦平介紹,比如,山東實現對工傷保險醫療費用明細的智能審核,人工智能輔助驗証費用的合理性、審核效率和准確度都大幅提高。
智控就是智能防控,防范社會保險基金風險。實現全流程、全鏈條智能化風險防控,打造基金安全管理縱深防御體系。比如,人社部門推動加強跨部門數據比對,常態化開展疑點數據篩查,嚴肅查處侵佔挪用、欺詐騙保等違法行為。
“我們將及時跟進人工智能發展趨勢,突出應用導向,建設全險種、全業務、全鏈條的社會保險經辦智能化場景,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好更優的公共服務。”劉睦平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3日 02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