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焦思雨
2025年07月23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青連絲路——絲綢之路國際青年影像交流計劃”寧夏創作營活動日前在銀川市舉行。來自近30個國家的高校學者、青年創作者、媒體記者深入寧夏多地,展開為期一周的影像創作交流、培訓和聯合拍攝實踐,感知中國的發展脈動,挖掘新時代的絲路故事。
中衛市中寧縣,頭茬枸杞正迎來豐收季。連綿起伏的田壟間,紅果盈枝,杞香漫野。剛抵達目的地,青年們便舉起拍攝設備奔向田間。“這是我第一次嘗到鮮枸杞,味道很好!”來自華僑大學的泰國留學生羅雅菲摘下一顆鮮枸杞送入嘴中,對著鏡頭用泰語分享,“沒想到這片滿是黃沙的土地上,竟孕育出如此美味的果實!”
鏡頭前,中衛市沙坡頭的沙丘間,麥草方格如棋盤般鋪展。鏡頭后,青年們認真聆聽麥草方格的歷史。“上世紀50年代,被譽為‘治沙魔方’的麥草方格在中衛市得到應用,確保了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的暢通。80年代,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向世界推廣‘沙坡頭治沙’模式,這是中國首次為世界提供治沙方案。”治沙專家唐希明指著眼前的一塊塊方格介紹。
中衛市地處騰格裡沙漠邊緣,曾飽受風沙之苦,如今通過“五帶一體”防風固沙體系,已將沙漠逼退25公裡,植被覆蓋率從5%提升至70%。隨著治沙“土發明”和“黑科技”不斷迭代升級,更多荒漠變成了綠洲。
來自巴基斯坦的阿巴斯,今年剛拿到河南農業大學農業管理博士學位,他對麥草方格很感興趣:“看似簡單的方格,凝結著幾代人的智慧。如今仍有很多國家面臨沙漠化的威脅,這樣的治沙經驗值得進一步推廣。”
在科學治沙的同時,寧夏不斷探索“黃沙變綠電”的新型能源體系建設路徑。走進騰格裡沙漠中衛新能源基地,太陽能光伏板整齊排列,在沙丘間鋪展成一望無際的藍色海洋。光伏板下,梭梭、沙木蓼等植物按照一定間隔種植,形成“板上發電、板下治沙”的模式,年均固沙超萬畝。“這種將治沙與能源開發相結合的模式,讓沙漠從生態威脅轉變為綠色資源。”阿巴斯說。
“大家好,這裡是位於銀川市的寧夏共享集團,這裡正發生著一場傳統鑄造業的變革……”聽完講解后,緬甸青年段盈香舉起手機開始拍攝視頻,鏡頭緩緩掃過明亮的廠房。鏡頭裡,3D打印機高效運作,無人運輸車精准穿梭,機械臂靈活揮舞,鑄件生產過程全程數字化。作為一家歷史久遠的鑄造企業,寧夏共享集團加速從傳統鑄造向“智慧工廠”、高端裝備制造轉變。
隨著數字經濟產業集聚效益不斷凸顯,中衛市已成為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之一、十大國家數據中心集群之一。“從光伏能源基地到雲基地數據中心,中國科技發展的速度令人驚嘆!”哈薩克斯坦法拉比國立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奧林泰·奧沙諾娃表示,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古老的歷史文化和新興的科技在寧夏交織。從古絲綢之路的駝鈴悠揚,到如今共建“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中國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與共建國家共赴現代化征程。“期待有更多哈薩克斯坦人來到中國,用鏡頭感知、記錄中國發展。”奧林泰·奧沙諾娃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3日 03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