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渚山村車渚港第一任村級河長??吳滿棠
2025年07月23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在渚山村,車渚港蜿蜒流淌。 |
我們龍山街道渚山村離太湖不遠,河網密布,水清岸綠,是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地方。最近,渚山村還被授予“全國文明村”稱號。
我今年64歲,在車渚港邊長大,家離河邊隻有幾十米。印象中,我小時候車渚港的水很清澈,魚蝦成群。上世紀80年代后,村民們紛紛辦起了粉皮小作坊,產生大量的廢渣和污水。老百姓經常把垃圾倒在河道邊,一下雨,垃圾就被沖進河裡。
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來,但河道污泥淤積,河水渾濁,一到夏天更是臭氣熏天,蚊蠅成群。當時,我們隻想著多多賺錢,很多人都認為,“好環境又不能當飯吃!”
轉機出現在2003年,省裡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渚山村推進環境整治,成立了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設辦公室。我是副主任,主要負責這項工作。那段時間,我和村干部們起早貪黑,清理河道淤泥和露天糞坑,拆除佔用河道的建筑……在大家的努力下,車渚港完成清淤,兩岸變干淨了,水也逐步變清了。
怎樣才能長久保持?村裡開始討論。如果沒有人管,過不了多久河道又會垃圾堆積、污水橫流。當時,長興城區實行了“路長制”,我提出能不能模仿路長制建立“河長制”,這個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開會決定由我擔任車渚港的河長。后來我才知道,2003年,長興縣率先推行河長制。
當河長,剛開始沒有經驗,我只能慢慢摸索,主要做兩件事:一是巡河,及時制止向河道排放污水和傾倒垃圾的行為﹔二是宣傳,挨家挨戶給大家講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車渚港長1公裡左右,還有幾條支流。我每天早晚都會沿河走一圈,看看有沒有村民亂扔垃圾,有沒有作坊亂排污水,順帶撿垃圾、撈水草。漸漸地,村民們不僅自己不隨意傾倒垃圾,而且互相提醒、互相監督,村裡的人居環境有了巨大的改善。
2014年以來,長興縣先后出台《基層河長巡查工作細則》《長興縣河長制工作制度》等文件,河長制工作進入制度化、規范化管理階段,並逐步推廣。
保護治水成果,光靠管肯定不夠,還得狠抓整治污染源頭,那就要改變村裡的產業結構。
2004年,在上級政府派來的農村工作指導員指導下,村裡舉辦了首屆楊梅節,吸引了很多游客,楊梅賣到每斤兩三塊錢。村民們嘗到了甜頭,種楊梅的越來越多。到2006年時,村裡的粉皮作坊完全消失了。2017年,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一方面,帶著鄉親們下大力氣保護生態環境,護好家門口的河﹔另一方面,進一步把優美生態轉化為經濟收入,把好風景變成好“錢景”。
我2020年卸任村黨支部書記后,主要負責村裡楊梅專業合作社的工作,指導村民種植楊梅。現在村裡家家戶戶種楊梅,面積達到3800多畝。大部分農戶的楊梅年銷售額達到10萬元以上,最高的達到40萬元以上。
以前巡河是用腳走、用眼睛看,現在河長們用上了智能手機和無人機。村民們保護河流和環境的意識越來越強,可以說“個個都是河長”,只要發現亂扔垃圾等污染環境的現象,就會拿出手機拍照發給村干部。村裡第一時間安排專職人員調查處理。處理不了的就把問題上傳反映到浙水美麗(河長在線)平台,很快就會有結果。
這麼多年來,我形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晚飯后沿著車渚港散步,偶爾看到垃圾就順便撿起來扔進垃圾桶。村裡河水清澈,草木繁茂,民居白牆黛瓦,一派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
河長制帶來河長治,好生態帶來金飯碗,現在大家都深切感到,原來好的生態環境真的能“當飯吃”!我能擔任河長,為家門口的河變成造福百姓的幸福河出一份力,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民生周刊》記者劉毅、嚴碧華採訪整理)
【記者感言】
跟隨吳滿棠的腳步探訪渚山村,小溪隨處可見,流水潺潺、清澈見底,藏在水草裡的小魚忽隱忽現﹔山上草木蔥蘢,萬物繁茂,楊梅挂滿枝頭。
從整治家門口的河道開始,從一個人巡河到“人人都是河長”,從關停污染作坊到選擇發展以楊梅種植為主的生態產業,一個小山村的變化與發展,生動彰顯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3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