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裡
2025年09月07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少年英雄王二小(雕塑) |
![]() |
百團大戰(油畫) |
金秋時節,北京的藝術展覽空間因抗戰主題美術作品展的相繼開幕呈現厚重的歷史感——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人民必勝”主題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舉辦的“中流砥柱”主題展、在中央數字電視書畫頻道美術館舉辦的“丹青鑄魂”主題展等,掀起陣陣觀展熱潮,每一個展覽都從不同角度打開歷史的窗口,形成互補與對話。觀眾在作品前駐足沉思,通過畫面走進歷史深處,共同感受烽火歲月中民族精神的磅礡力量。
主題敘事上,三個展覽共同聚焦歷史記憶的視覺呈現與偉大抗戰精神的傳承,策展理念各具特色。“人民必勝”主題展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分“序篇”“國難當頭”“浴血奮戰”“偉大勝利”“走向復興”五大篇章,強調歷史邏輯的連貫性。“中流砥柱”主題展以視覺思辨構建歷史認知,分“民族脊梁”“眾志成城”“得道多助”“維護和平”四大板塊,從領導核心、民心所向、國際同盟、未來之思等角度揭示抗戰勝利的深層邏輯。“丹青鑄魂”主題展,則強調英雄個體與抗戰史的深度交融,以具象的人物故事,打開鮮活、獨特的視角,呈現宏大抗戰敘事,凸顯歷史洪流中的精神堅守。
展品選擇上,因各自的定位、館藏資源與學術視角不同,三個展覽在作品面貌呈現方面各有亮點。“人民必勝”主題展兼顧經典與新創,既有徐悲鴻、齊白石等大師的傳世之作,也有新時代主題創作工程的佳作,通過梳理作品譜系形成歷史與現代的對話。“中流砥柱”主題展,匯聚吳作人素描《重慶大轟炸》、李斛中國畫《戰火中的難民》等名家之作,強調藝術本體的歷史價值與精神高度。“丹青鑄魂”主題展,以特別邀約、定向創作的新作為主體,通過當代名家對同一主題的個性化解讀回應歷史。
參觀這些展覽最深刻的感受,是抗戰美術作品最大的特征在於其歷史的真實性。從硝煙彌漫的戰場到隨時准備應戰的鄉村,從英勇無畏的戰士到堅韌不拔的百姓,每一幅畫面都訴說著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共同構成了抗戰敘事。同時,抗戰時期創作的作品也彰顯了美術工作者當年義無反顧投身抗戰、描繪抗戰、宣傳抗戰的堅定信念和藝術精神。一幅幅畫面所疊印出的烽火歲月和全民族抗戰的無畏身影,是美術工作者親眼所見、親身感受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們內心深處思想情感的真切流露。這種“雙重真實”為我們今天閱讀歷史提供了寶貴路徑。尤其是在當年攝影技術還未普及的情形下,各類表現抗戰期間戰斗與生活的美術作品,成為和文物一樣可以“証史”的珍貴圖像、“明史”的重要載體。它們從現實感受中來,又在藝術創作中得到升華,以獨特的藝術語言表現了中國人民共同的意志與心聲。由此可以說,抗戰美術印証的不僅是一個個歷史的真實畫面,更印証了中華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浪潮中挺立的脊梁和永不磨滅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奮勇前行。
在中國美術史上,從未有過像抗戰美術一樣,各地美術家圍繞一個重大主題齊心協力、共同開展創作﹔在世界美術史上,這種情況也極為罕見。美術工作者不僅在抗戰時期為了共同的目標攜手奮斗,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同樣以飽滿的熱情和精湛的技藝,持續創作著抗戰主題精品力作。這些作品凝結著美術工作者對歷史的敬畏、對英雄的禮贊、對和平的向往,可謂是新時代美術工作者對偉大抗戰精神的時代應答。它讓我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當我們站在抗戰勝利80周年的歷史節點回望,那些鐫刻在畫作上的抗戰記憶,正在一代代美術工作者的筆下不斷獲得新的生命形態,正通過一個個主題展覽不斷展開新的藝術敘事。這種在傳承中創新、在紀念中超越的實踐,正是對抗戰精神最好的弘揚、對紅色基因最好的傳承。
(作者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術委員會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7日 0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