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2200萬畝——
本報記者 賀 勇 蔣雲龍
2025年09月10日08: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初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芳草湖農場,廣袤的棉田即將進入收獲期。站在田埂上抬眼望去,棉農牛連兵的棉花地蔚為壯觀,800多畝地裡,棉花整整齊齊,棉絮挂滿枝頭,宛如銀色海洋,預示著又一個豐收季的到來。
在新疆,地,廣袤無垠﹔水,卻相當有限,堪稱農田的“命”,格外金貴。800多畝地,牛連兵覺得不夠自己種的,但自家家庭農場的配額用水已經不能支持他再擴大生產了,這迫使老牛動起了腦筋:“要是每畝地都能少用一立方米水,不就能再多種幾畝地了嗎?”
牛連兵家住兵團第六師芳草湖農場二連。這幾年,這位種了30年棉花的“老把式”,硬是頂著大伙兒的質疑聲,探索以小流量滴灌的方式給棉田澆水,不僅節水,還能多挂一成的棉鈴。
田埂上站著的除了牛連兵,還有一撥外國客人。看著棉田,客人們有數不清的問題。平時不愛說話的老牛,一旦談起節水灌溉技術就滔滔不絕:“三重水過濾后,水肥一體化灌溉,全程使用小流量滴灌帶。一是節水,實測一畝地隻用250多立方米水,比以前少用100立方米﹔二是省勁,我在家裡用手機控制閥門,一次能澆200多畝地。”
人力節省了,產量卻更高了。“現在除了播種和收割環節,800多畝地的澆水施肥打藥我1個人就能管,以前至少得8個人。今年畝產也創紀錄,估計能超過500公斤。”牛連兵說,雖然是第一次接待外國客人,但是周邊親戚朋友這兩年找上門的可不少,都要請他去給地做改造呢。
兵團大多數團場分布在沙漠邊緣,水資源匱乏等因素一直制約著兵團農業的發展。多年來,兵團加快實施節水技術改造,持續探索田間高效節水新技術、新模式。
“節水灌溉這件事,我們農場琢磨了多年。”芳草湖農場黨委書記、政委阿余拉哲介紹,到2008年,芳草湖農場50余萬畝農田已全部採用滴灌灌溉。這些年,農場一直在推動技術不斷更新,每畝地灌溉用水量已經由450立方米降低到320立方米。
“兵團一直在推廣和支持節水灌溉項目,要不我們哪知道咋改才能節水?而且多虧了國產設備,給咱們農業改造撐了腰。”牛連兵說,“我們採用的過濾系統、自動施肥系統、自動閥門開關系統都是國產的,價格親民,性能還比進口設備好。”
去年秋天,芳草湖農場在牛連兵家的地頭辦了一次農業節水現場會,牛連兵給專家、農業干部和種田大戶們介紹如何通過“磅前過濾+網式攔截+疊片過濾”三重過濾系統,解決小流量滴頭的堵塞難題。參加現場會的一名大學教授表示:“每小時0.7升流量的滴頭配三重過濾,這是技術創新。”
今年,老牛的小流量滴灌系統成為芳草湖農場推廣的重點項目之一。“農場成立現代化農事服務協會,自籌資金60多萬元,通過給職工群眾補貼的方式推廣示范。”芳草湖農場副政委曹森林說,實際應用的2300畝棉田節水35%以上,灌溉均勻度也提升到90%。
“不只是棉花,我們的膜下滴灌技術應用也延伸到各類作物及主要林果樹種,農業每畝用水量由上世紀的745立方米降低到現在的490立方米左右。”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在重視資源開發、利用、治理的同時,更加注重水資源的配置、節約、保護,解決了事關長遠發展的難題,更多戈壁荒灘成為沙海綠洲、沃土新城。
隨著一項項節水技術的突破,一條條滴灌管線延伸開來,一片片作物豐產豐收,兵團人以智慧進行創新,靠節水創造財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如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大田滴灌節水技術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2214萬畝,佔總灌溉面積的95%,年節水量超過10億立方米。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0日 03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