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滬寧
2025年10月31日09: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指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聚焦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深層次改革。准確理解、深入貫徹《建議》關於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更好發揮制度優勢、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以高質量發展和高效能治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
一、充分認識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
以改革為動力推動經濟發展,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經驗,是我國能夠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重要原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走到今天,發展和改革高度融合,發展前進一步就需要改革前進一步,改革不斷前進也能為發展提供強勁動力。這深刻揭示了改革對於發展的重大作用和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深化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和規律的認識,作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歷史性判斷,引領推動了從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發展格局到發展目標、發展路徑、發展動力的深刻變革。特別是把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同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貫通起來,發揮改革的關鍵一招作用,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我們圍繞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在增強創新能力、推動平衡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提高開放水平、促進共享發展等方面深化改革,加強系統集成、精准施策。注重從體制機制創新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增強供給和需求的適配性、平衡性,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體系,推動形成經濟增長新機制。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積極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眼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進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於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改革,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聚焦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集聚發力。在改革有力推動下,我國發展難題逐步破解,發展活力持續增強,發展優勢不斷彰顯。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的,新發展理念是在改革中形成的,影響和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是在改革中破除的,經濟發展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也是在改革中逐步實現的。
“十五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依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必須聚焦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深層次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社會活力。
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建議》有關改革安排同三中全會部署在目標指向上一以貫之、在重大部署上接續遞進。我們要統籌把握,把經濟體制改革推向深入。
二、科學把握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
《建議》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七個方面部署了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我們要准確把握蘊含其中的改革部署和要求,更好統籌改革和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一)圍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化改革,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實體經濟強是我國發展優勢所在、根基所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表現形式為催生新產業、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因此,我們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議》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些都是我們謀劃和推進改革的重點。按照《建議》部署,要在優化提升傳統產業、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等方面持續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健全政策體系,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二)圍繞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深化改革,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為此,《建議》提出,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從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效破解制約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各種梗阻,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針對性較強的改革舉措。我們要結合貫徹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統籌推進,特別是要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三)圍繞建設強大國內市場深化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建議》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為此,在大力提振消費方面,要突出抓好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擴大優質消費品和服務供給,完善促進消費制度機制,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等改革舉措。在擴大有效投資方面,要推動改革朝著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提高投資效益,優化政府投資結構,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帶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提高民間投資比重等方向發力。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方面,要統一市場基礎制度規則,完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信息披露、社會信用、兼並重組、市場退出等制度,消除要素獲取、資質認定、招標投標、政府採購等方面壁壘﹔要統一市場監管執法,完善行政裁量權基准制度,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形成優質優價、良性競爭的市場秩序﹔要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准,完善有利於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統計、財稅、考核制度。
(四)圍繞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改革,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重大創新。《建議》對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作出系統部署。具體要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從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有效保護合法權益。二是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促進各類要素資源高效配置,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功能完善的資本市場、流動順暢的勞動力市場、轉化高效的技術市場。三是加強財政、貨幣政策協同,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構建科學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系和覆蓋全面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
(五)圍繞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改革,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並以此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在激烈國際競爭中的強大競爭力、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強大推動力。別國越是搞“小院高牆”、“脫鉤斷鏈”,我們越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動搖。“十五五”時期,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需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拓展國際循環。要積極擴大自主開放,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以服務業為重點擴大市場准入和開放領域,擴大單邊開放領域和區域。要推動貿易創新發展,促進外貿提質增效,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數字貿易,完善出口管制和安全審查機制。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強化合作規劃統籌管理。
(六)圍繞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優化區域經濟布局深化改革,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實現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國內大循環的空間才能更廣闊、成色才能更足。強調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第二輪土地承包即將陸續到期,要抓好再延長30年試點,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並長久不變。要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要統籌建立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堅持精准幫扶,完善兜底式保障,強化開發式幫扶,增強內生動力。
要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促進區域聯動發展,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七)圍繞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深化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本在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今后五年要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綠色發展動能。《建議》部署一系列改革舉措,重點是加快落實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完善生態環境標准、監測、評價和考核制度,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加快健全適應新型能源體系的市場和價格機制,建立健全綠色低碳標准體系,落實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科技、環保政策。
三、抓好有關改革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
(一)堅持正確方向。全面貫徹落實《建議》關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必須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科學運用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准確把握《建議》有關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二)加強統籌協調。圍繞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統籌謀劃、接續推進改革任務,是新時代以來我們黨領導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做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需要在2029年完成,也就是必須在“十五五”時期內完成。我們要在黨中央領導下統籌好兩次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有重點、有步驟、有秩序推進,合理安排改革先后順序、推進節奏、出台時機,推動各地區各部門加強工作協同,增強改革取向一致性。
(三)鼓勵探索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我們要自覺在大局下行動,全力以赴把黨中央確定的原則、明確的舉措、提出的要求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好。同時,要緊密結合實際,找准自身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切合實際的具體改革舉措,防止照搬照抄、上下一般粗。
(四)確保改革實效。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我們要盯住最難啃的硬骨頭精准發力,健全責任明晰、鏈條完整、環環相扣的改革落實機制,建立強有力的協調推進機制,加大督察問效力度,用好監督檢查和巡視巡察手段,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31日 02 版)
| 相關專題 | 
| · 王滬寧活動報道專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