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在軌期間將新開展27項科學與應用項目

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10月31日出征太空

本報記者 劉詩瑤 李君強

2025年10月31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張陸

  武飛

  張洪章

  10月30日上午,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工程辦公室綜合計劃局局長張靜波介紹了本次任務的相關情況。

  經研究決定,瞄准北京時間10月31日23時44分發射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張陸、武飛、張洪章組成,張陸擔任指令長,3名航天員分別為航天駕駛員、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涵蓋了我國現役3種航天員類型。航天員張陸執行過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武飛和張洪章均來自我國第三批航天員,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其中,武飛入選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工程師,張洪章入選前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看點一:

  將與神舟二十號乘組完成在軌輪換,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實(試)驗

  此次任務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第六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第三十七次飛行任務。任務主要目的是:與神舟二十號乘組完成在軌輪換,在空間站駐留約6個月,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工作,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貨物進出艙,進行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設施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開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動,以及空間搭載試驗,持續發揮空間站綜合應用效益。

  按計劃,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入軌后,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約3.5小時后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艙組合體。在軌駐留期間,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將迎來天舟十號貨運飛船和神舟二十二號載人飛船的來訪。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在與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完成在軌輪換后返回東風著陸場。

  按計劃,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在軌期間將新開展27項科學與應用項目,主要針對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航天醫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航天新技術等多個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其中,將首次在軌實施國內嚙齒類哺乳動物空間科學實驗,選用兩雌兩雄4隻小鼠,隨飛船上行並進行在軌飼養,重點研究失重、密閉等空間條件對小鼠行為模式的影響。之后,隨飛船返回地面,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探索小鼠多組織器官在空間環境的應激響應和適應性變化規律。在軌還將開展空間環境下遺傳密碼起源與手性的關系項目,探索氨基酸—核苷的不同手性組合之間的選擇性規律,探討分子手性和重力環境對生物分子同手性起源的影響。

  此外,神舟二十一號還上行了面向空間應用的鋰離子電池電化學光學原位研究、空間站在軌智能算力平台試驗等搭載項目,將為后續開展科學研究提供依據,為在軌應用進一步奠定基礎。

  看點二:

  根據我國空間站飛行任務中期規劃和合作進展,將擇機安排1名巴基斯坦航天員執行短期飛行任務

  張靜波介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實施以來,一直堅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積極選拔外籍航天員到中國空間站執行飛行任務,積極促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國際合作交流,推動航天技術發展、造福全人類,歡迎世界同行參與中國空間站的飛行任務。

  今年2月中巴雙方簽署合作協議后,正式啟動了巴基斯坦航天員的選拔工作,與中國航天員選拔一樣,這項工作也分為初選、復選、定選3個階段。其中,初選工作正在巴基斯坦實施,復選和定選工作將在中國實施。目前已同步開展復選階段准備工作,包括訓練方案、教材教具,以及訓練期間的生活保障等。按計劃,定選完成后,將有2名巴基斯坦航天員與中國航天員一起接受訓練。根據我國空間站飛行任務中期規劃和合作進展,將擇機安排1名巴基斯坦航天員以載荷專家的身份執行短期飛行任務,飛行期間除了完成乘組的日常工作外,還將承擔巴方科學實驗等工作。

  第四批航天員隊伍中有2名港澳航天員。據張靜波介紹,2名港澳航天員入隊后迅速融入航天員隊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目前,已按計劃完成了航天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和體質、心理、航天環境適應性等多項基礎訓練,正在開展航天專業技術相關訓練。后續將安排兩名港澳航天員開展飛行任務強化訓練,確保滿足執行任務的各項要求。

  今年7月,隨天舟九號貨運飛船上行了2套新艙外航天服,與之前的艙外服相比,在確保安全可靠前提下,在熱舒適性、人機操作界面、操作安全性等方面進行了優化改進,航天員穿著更為舒適便捷。

  目前,在軌的艙外航天服中有1套已使用超過20次,科研人員在3年15次的設計指標基礎上實現了在軌延壽,是首套在軌開展壽命評估並延壽使用的艙外服,有效驗証了艙外服健康監測評估模型和方法的正確性。后續計劃不再使用該套服裝執行出艙任務,但還將對其關鍵材料、特征參數開展詳細測試研究。后續,將擇機隨新研飛行器下行返回地球。

  看點三:

  錨定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的目標不動搖

  目前,載人登月任務各項研制建設工作總體進展順利,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著陸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載人月球車等飛行產品已完成初樣階段主要工作,科學研究與應用系統已完成各次飛行任務載荷方案設計工作,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等地面系統研制建設工作正加速推進。

  今年,我國已組織完成了長征十號運載火箭二級動力系統試車、系留點火試驗,夢舟載人飛船零高度逃逸試驗,攬月著陸器著陸起飛綜合驗証試驗等。后續還將組織完成攬月著陸器集成測試,夢舟載人飛船熱試驗和最大動壓逃逸試驗,長征十號運載火箭低空飛行及技術驗証飛行等試驗。

  張靜波表示,錨定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的目標不動搖。后續還有不少新技術需要驗証,產品研制工作量大、質量要求高,飛行試驗安排銜接緊密,進度緊張,各項工作面臨風險挑戰。工程全線將繼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科學統籌、團結協作、奮力拼搏,確保圓滿完成各項研制任務,為如期實現載人登月任務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工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立項實施以來,我國在空間站低成本貨物運輸、載人月球車、月面遙感衛星等方面採用商業競爭模式,吸引了商業力量積極參與工程研制任務。截至目前,工程採用商業競爭模式,已完成了空間站低成本貨物運輸系統、載人月球車、月面遙感衛星的競爭擇優,簽訂合同並啟動了研制工作。可以說,商業航天參與工程任務規模比例較以往大幅增加,促進工程加速發展效果日益顯著。

  后續,工程還將在月面科學探測器平台、撞擊坑探測器平台等科學載荷研制中採取商業競爭模式,進一步推動商業航天力量參與工程研制。

  

  指令長張陸——

  所有訓練必須以最優成績通過

  神舟二十一號乘組指令長,是曾圓滿完成神舟十五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張陸(見圖,新華社記者李志鵬攝)。時隔兩年四個月,他將帶領兩名新隊友再度叩問蒼穹。

  每名執行過任務的航天員,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什麼時候再飛?張陸深知,作為航天員,要時刻保持准備飛行的狀態。神舟十五號任務結束后,他沒有絲毫懈怠,重新投入各項強化訓練。

  “所有訓練必須以最優成績通過。”張陸坦言,年齡增長讓體能恢復變慢,因此,他每次訓練都會比年輕隊友投入更多精力和時間。

  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新特點、新技術、新實驗,張陸進行了更深、更細的研究和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及時向科研人員請教,直到完全掌握。特別是對一些科學實驗機櫃和新增試驗項目,從設計原理、設計理念到操作流程、數據記錄等都要熟練掌握。在張陸看來,如果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指令長,自己必須先“吃透”技術,才能在太空給隊友提供准確指導。

  張陸認為,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的優勢在於:70后的自己有豐富的飛天經驗與統籌協調能力,能帶領團隊應對各類突發情況﹔90后的武飛年輕有活力,理論與操作能力突出,是技術“尖刀”﹔80后的張洪章穩重博學,能在專業領域提供支持。

  “我們各自的特長能滿足任務中的不同需求,這樣的組合,讓我對執行本次任務充滿信心。”張陸說。

  問答

  問:距離您上次執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已經過去兩年四個月了。這次重返中國空間站,您做了哪些准備?

  張陸:自神舟十五號任務結束以來,我一直以“學生”的心態持續投入高強度的訓練。這些年,我走進學校,與熱愛航天、熱愛科學的孩子們分享我的太空經歷與航天情懷。他們眼中閃爍著對宇宙的好奇與向往,這也讓我一次次感受到航天事業薪火相傳的意義。

  同時,我也密切關注著空間站的運行狀態,關注著每一次出艙活動、每一項科學實驗。我最期待的是迎接挑戰,再次聽到曙光、北京、天宮、銀河、天舟等熟悉的呼號。

  問:作為一名70后指令長,您即將帶領一名80后和一名90后飛向太空,請問這個團隊有什麼特點?

  張陸:90后的武飛曾是一名飛行器環境試驗工程師,性格外向,是團隊的“活力因子”。在工作中,他總是能夠讓枯燥的內容變得更加有趣,他那份永遠向外“輻射”的熱情,讓團隊在歡聲笑語中前行。

  80后的張洪章長期從事電化學儲能技術研究,性格沉穩,做事踏實。閑暇時,他喜歡種菜、養花、打太極、品讀詩詞。到了空間站,他可以一邊進行科學實驗,一邊種菜養花、打拳吟詩,把中國空間站變成全宇宙最詩意的“桃花源”。

  

  飛行工程師武飛——

  以前是學深,現在更要學廣

  神舟二十一號乘組02航天員武飛(見圖,新華社記者李志鵬攝),出生於1993年,不僅是我國執行任務最年輕的航天員,也是我國航天員隊伍中最年輕的航天員。

  2010年填報高考志願時,武飛選擇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叩開逐夢航空航天的第一扇門。

  懷著報效祖國的初心,武飛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工作,參與載人航天、月球與深空探測等多類航天器的研發驗証。“參與國之重器建設的自豪感,是什麼都換不來的。”武飛說。

  頭頂星光、日夜兼程的日子裡,武飛隱隱期待著:有一天,自己能從守護空間站的工程師,變成入駐空間站的航天員。

  機會來了,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選拔結果公布,武飛赫然在列。與飛行員出身的隊友相比,武飛的體能水平存在明顯差距。他曾試圖“突擊訓練”,卻險些因運動過量導致損傷。后來他調整心態,根據自身情況制定訓練計劃,從基礎動作練起,逐步提升強度。漸漸地,武飛的體能成績穩步達標。

  以前做地面工程師,武飛隻需在“航天器熱控”領域深耕﹔成為航天員后,他要掌握熱學、力學、空間材料學等多領域知識。“以前是學深,現在更要學廣。”武飛爭分奪秒,嚴格要求自己。“假如空間站內出現設備損壞、地面也無法完全判明情況時,航天飛行工程師就可以在故障排查、維修過程中發揮作用,以萬無一失的操作配合地面共同解決問題。”武飛說。

  問答

  問:您是我國目前執行飛行任務最年輕的航天員。這麼快就要實現飛天夢想,感受如何?

  武飛:作為航天員隊伍中最年輕的一員,迎來自己的飛天任務,我深感無比幸運。這份幸運,源於我們正處於一個航天事業跨越式發展的偉大時代——中國空間站已經成為璀璨星河中最閃耀的“太空之家”,源於常態化的天地往返讓年輕一代有了更多、更早為國出征的機會,更源於成千上萬名科研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搭建起這座通往星辰大海的“天梯”。

  這份幸運於我而言,更是一份如山的責任。我們隻有把每一個細節做到極致,才能無愧於為祖國出征太空的崇高使命。

  問: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此次飛行任務中,您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武飛:我的主要職責聚焦於空間站組合體的平台照料與站務管理,以及設備的維護、維修與升級。國家太空實驗室承載著無數科研人員的智慧與期待,我的工作就是要確保每一個環節都處於最佳工作狀態。在指令長的帶領下,在地面團隊的支持下,我們有信心克服一切挑戰,圓滿完成所有既定任務。

  

  載荷專家張洪章——

  在太空完成這些實驗,是幸運更是責任

  神舟二十一號乘組03航天員張洪章(見圖,汪江波攝,新華社發),是我國第二位飛天的載荷專家。

  成為航天員之前,他是中國科學院的一名科研人員,每天泡在實驗室裡查文獻、設計實驗方案,常常忙到凌晨兩三點。“雖然辛苦但快樂著。”張洪章說。

  隨著我國啟動第三批航天員選拔,范圍首次從空軍現役飛行員相應擴大至相關工業部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航空航天工程技術和科研人員。“祖國需要有人去太空做實驗,我是科研人員,我想去試試!”張洪章沒有絲毫猶豫,第一時間報了名。

  因為多年堅持練習太極拳,張洪章快速適應了航天員的相關訓練。“離心機訓練會給胸腹部造成擠壓感,我會想到太極拳中一些相通的地方,知道怎樣能更好地保護內臟。”張洪章說。

  載人航天是龐大的系統性工程,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不能隻關注局部。張洪章說:“以前我習慣用發散思維,做一件事總想著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現在要花更多時間考慮,如何用現有的辦法把工作做得更好,准確無誤地完成手冊上規定的操作。”

  “空間站裡的每一個實驗項目,都凝聚著地面科研人員大量的心血,能在太空完成這些實驗,是幸運更是責任。”張洪章充滿期待。

  問答

  問:您之前從事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研究,是怎樣的動力讓您加入載人航天事業呢?

  張洪章:2018年,當國家宣布首次從科研人員中選拔航天員載荷專家的消息傳來時,這份事業的召喚,點燃了我的飛天夢想。成為一名航天員載荷專家,不僅意味著科學理想與飛天夢想的完美融合,也意味著個人成長與時代使命的桴鼓相應。

  載人航天工程已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在中國空間站,可以做前人想做而做不了的研究,可以解決前人想解決而沒解決的問題。我們將帶著大家的關懷與期望,全力以赴。

  問:從一名地面科研人員成為載荷專家,對於這種轉變,您有怎樣的心得與體驗?

  張洪章:經過5年訓練,我深切感受到從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成長為一名航天員的艱辛與榮耀,更深切感受到成千上萬航天人的付出與偉大。他們身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激勵著我們繼續前行。

  作為一名載荷專家,我主要承擔空間站科學與技術應用研究任務,涉及航天醫學、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空間微重力物理、空間新技術與應用等領域,具體包括實驗操作,實驗觀測,數據採集、整理與分析等任務。

  在中國空間站裡,我們將竭盡全力完成好每一項科研項目,為助力中國在科技領域實現更大跨越與突破貢獻一份力量。

  (本報記者劉詩瑤、李君強整理,佔康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31日 06 版)

(責編:彭靜、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