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2025年08月29日08:4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22
“共产党人以其坚强的领导,已经创造出一种崇高而伟大的人类文明。”
——海伦·福斯特·斯诺
在埃德加·斯诺写作《西行漫记》时,身边有一位非常得力的助手,也是他美丽的妻子——海伦·福斯特·斯诺。1937年5月,海伦·福斯特只身奔赴延安,完成了斯诺未完成的采访,亲眼目睹了红军改编场景,见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性时刻。
海伦·福斯特与埃德加·斯诺合影
一封特殊的“介绍信”
埃德加·斯诺第一个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进入外界陌生的陕北苏区。1936年9月,海伦·福斯特试图前往陕北与斯诺会合,共同完成采访,然而未能成功。内忧外患的紧张局势最终酿成张学良、杨虎城部队的兵变。西安事变后,海伦·福斯特被困在城内,受到国民党军警的严密监视。直到1937年4月,她才得以躲过盯梢,趁着夜色的掩护,冒着生命危险跳窗逃脱,坐上了一辆开往红色中国的汽车。4月30日,海伦到达设在淳化县城的红军前敌总指挥部,见到了第一颗“红星”——彭德怀。她激动极了,立刻写信告诉斯诺:“红军真不可思议,他们年轻得令人不能相信。”
海伦很快被转送到延安,在那里她见到了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初次见面时,她从随身的包里郑重地拿出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的头戴红星八角帽的照片。她说:“我早就从照片上认识您了。您的这张照片就是我来见您的介绍信。”毛泽东接过照片,仔细端详后说:“我从来没想到,我这样一个不修边幅的人,照出的照片会有这么好看,感谢斯诺同志。”
“不能轻估的延安精神”
1937年5月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考察团(简称“中央考察团”)涂思宗等一行考察延安,海伦用手中的相机捕捉到了国共两党6人在延安合影的重要历史瞬间。照片中,“中央考察团”团长涂思宗立于中间,正在发表讲话,左边手臂上悬挂着手杖,另一只手拿着时髦的、象征上流社会身份的巴拿马礼帽,衣服笔挺,裤腿笔直;同行的萧致平和邵华穿着统一的制服和皮鞋,同样手拿礼帽。相形之下,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和叶剑英的穿着则甚为朴素:毛泽东和叶剑英穿着布鞋,朱德像普通战士一样打着绑腿,制服样式也不统一,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延安的艰苦条件。考察结束后,涂思宗在给国民政府的报告中写道:“延安几乎没有一样东西算得上是正规的,不过它呈现的精神状态却不能轻估。”
海伦·福斯特拍摄的毛泽东等与国民政府“中央考察团”成员合影。左起:叶剑英、邵华、朱德、涂思宗、毛泽东、萧致平。(原件藏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促成下,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筑牢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海伦亲眼目睹了红军改编的现场。她注意到,哪怕年纪最小的“红小鬼”,也认识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心甘情愿地接受改编。
对海伦·福斯特来说,“这是一次发现新事物的旅程——发现了一种新思想,一种新人物,正在地球上最古老最持恒的文明的中心所在,开辟着新天地”。回到北平后,她将自己在苏区访问期间采访到的60多位人物传记,整理翻译成中文,交由上海译社出版。这些人物不仅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张闻天等中共领导人,贺龙、罗炳辉、萧克、王震等红军将领,还包括蔡畅、贺子珍、康克清、丁玲等女性革命家和革命作家。经由海伦·福斯特的文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实况,更为广泛地被各界所知晓,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
1937年8月13日海伦·福斯特采访毛泽东的记录稿(原件藏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
架桥精神
1937年11月,海伦·福斯特亲眼目睹八一三事变后的上海满目疮痍,无辜百姓流离失所,经济遭受重创。她想设法做点事情,帮助中国人民在未被日本人侵占的地区发展经济,以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1938年,斯诺夫妇与新西兰人路易·艾黎发起成立“中国工业合作社委员会”。他们的好友波莉·巴伯也在美国积极奔走,宣传“工合”,宋庆龄得知后,特意将自己的旗袍赠送给波莉,嘱咐她:“在为中国募捐的时候,希望你穿着中国的衣服。”后来,斯诺夫妇到达菲律宾为“工合”筹款,波莉又将这件被赋予重要意义的旗袍转送给了海伦。
1949年10月1日,远在大洋彼岸的海伦·福斯特特意穿上旗袍,守着一台老旧的收音机,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从电波里传来,她万分激动、泣不成声。
1949年10月1日,海伦·福斯特身穿旗袍在美国纽约的住所
晚年的海伦·福斯特,独居在美国纽约郊区一间逼仄的农舍里。她始终坚持独立作家的身份,宁愿维持清苦的生活。1972年,为重返中国,她卖掉了一幅挂毯,才勉强筹到路费。她耗费大量心血撰写的17部书稿,大部分都与中国有关。令人遗憾的是,受政治因素影响,除《红尘》(《西行访问记》英文版)外,其他书稿都未能发表。但海伦对此丝毫不在意,她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出版商,而是为中美两国的年轻人”“我把我的思想称作架桥。我的著作和思想架设了一座通往未来的桥”。
除了写作,海伦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中国工合运动,抗战时期她与斯诺、路易·艾黎在中国西北创办的培黎学校,至今仍在办学。2022年1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美国海伦·福斯特·斯诺基金会主席亚当·福斯特的复信中指出:斯诺夫妇积极推动了中国工合运动,为创建山丹培黎学校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铭记包括斯诺夫妇在内的国际友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贡献,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真挚情谊。
(本文作者:李薇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