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龍貴
2016年12月22日09:20 來源:京華時報
政府在出台政策時科學決策、精准投放,而不能囫圇吞棗、跑偏方向,讓原本就很稀缺的公共資源“錯配”給了不該擁有的群體。
近日,六安市裕安區政府網站發布的一條公示信息引發熱議,該公示顯示,一個合肥人在六安市裕安區同一小區購買了44套房子。按照當地的補貼政策,該房主共獲得約80萬元補貼。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從報道看,該房主所購44套房均價約4000元,與一二線城市動輒上萬的房價相比,確實算不上高,但一口氣買下44套房,價值已在千萬以上,顯然不是一般人所為。如此一來,購房補貼就難免有了“劫貧濟富”的嫌疑,與政府出台優惠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馳。甚至有人懷疑,這是不是開發商自導自演的鬧劇,目的就是為了套取政府補貼?理論上確實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這種種猜測,顯然是當地政府始料未及的,否則這樣的信息也不可能公之於眾。一方面,當地確曾於2015年出台相關文件,明文規定對購房進行補貼﹔另一方面,購房者票據手續齊全,並不違規。這種情況下,政府給予購房補貼,也是有理有據。正如有網友所說,“要有契約精神,政府規定購房有補貼,你不能因為人家有錢買得多,就不給人家”。
補也不是,不補也不是,問題出在哪?還是出在補貼政策本身。六安市裕安區房地產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員稱,當初制定政策時沒考慮太細,沒有料到有人會買這麼多套房子。“沒考慮太細”是一種很委婉的說法,除了指向政策本身的粗放化,決策過程不夠科學之外,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當地政府或許無意“考慮太細”,甚至是有意為之。很顯然,對於六安這樣的四線城市,“去庫存”既是一項緊迫的任務,也是一種政績壓力。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