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勛
2017年01月03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理順醫療機構分工合作這個大的脈絡,才能安放好醫院、醫生和群眾各自的利益
縣級醫院“吃不下”,一床難求,群眾意見大﹔鄉鎮醫院“吃不飽”,資源浪費,醫務人員不滿意,怎麼改變這種情況?近日召開的全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范工作現場會上,來自安徽天長、福建尤溪、江蘇啟東、青海互助4個示范縣(市)的改革經驗,讓人看到了基層醫療通過優化結構提升服務能力的現實途徑。
縣級公立醫院,被視作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的龍頭,能否將大部分病人留在縣裡,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地方的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然而,熟悉基層醫療的人都知道,過去縣域內無序就醫的問題一直比較突出,縣鄉醫療機構各自為政、爭奪病人並不少見。
解決基層醫療的這種結構性矛盾,首先要對醫療機構主體,區域信息平台,人、財、物等醫療服務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從根本上改變基層各級醫療機構視對方為“競爭對手”的局面。否則,一切改革都將無從談起。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天長以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為載體,構建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還是啟東組建醫療集團,完善縣(市)鎮村一體化管理體系,讓大小醫院成為“一家人”,促上下聯動變成“一條心”,無疑是推進基層醫改十分重要的基礎保障。
理順醫療機構分工合作這個大的脈絡,才能安放好醫院、醫生和群眾各自的利益。自2012年啟動改革試點以來,相關地區已經探索了一些配套改革,比如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加快補償機制、人事薪酬制度、醫保支付制度等改革。這些改革多管齊下,不僅為老百姓帶來諸多醫改紅利,也為醫務工作者創造了更好的執業環境。一份有關2015年公立醫院改革的報告顯示,接受復評的縣(市)公立醫院藥佔比下降6.2個百分點,醫務性收入提高3.3個百分點。一降一升,體現的不僅是醫院總收入向合理比例的回歸,更是基層醫改對各相關主體利益關切的精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