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岡·施特雷克
2017年01月05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資本主義未來將經歷長期的、痛苦的瓦解過程。它的瓦解不需依賴外力,而是被自身的問題壓垮
資本主義正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險峻的關頭。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不過是一系列政治經濟危機的最新表現。這一進程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此后的危機一場比一場猛烈,蔓延范圍越來越廣,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上世紀70年代表現為全球通脹危機,8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公共債務大幅上升,70年代隨著財政整合,私人負債也急劇增加。可以說,“失衡”構成了40多年來發達國家的常態。資本主義面臨的危機如此之嚴重,乃至人們日益不把它看成一個簡單的經濟事件,而是社會秩序和生活方式的衰落。
危機有多種表現方式。發達工業國家普遍存在三大長期趨勢:首先是經濟增長持續下滑,2008年后這一現象更加嚴重﹔其次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負債持續增長,無論是政府、個人還是金融機構都背負上沉重債務﹔最后是收入和財富不平等狀況惡化。長期以來,穩定的經濟增長、良好的貨幣政策和社會平等被視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系獲得合法性的前提。這些條件如今都在逐步消失。更加值得警醒的是,上述三個趨勢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社會公正狀況惡化可能導致經濟增長減速,因為不平等會妨礙生產率提高、削弱消費者需求。低增長則反過來會加劇分配矛盾。
目前則是第四大危機趨勢明顯的階段——滯漲、負債和不平等持續破壞著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經濟版圖。盡管利率處在歷史新低,投資和增長依然沒有起色,一些國家討論實施負利率政策。通脹在上世紀70年代被看成“全民公敵”,如今經合組織成員國卻拼命想提高通脹目標,希望至少能達到2%。如何度過這場危機?從資本主義世界普遍採用的量化寬鬆政策上,我們看不到積極跡象。金融自由化的鼓吹者勞倫斯·薩默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論壇上坦承,當今世界資